索尼卖不动Xperia智能机,为何摄像头传感器业务却异军突起?


推荐语:索尼卖不动Xperia智能机,为何摄像头传感器业务却异军突起?:来说说我的见解前几年在平井一夫的带领下,索尼的各个业务部门都实现了盈利,唯独手机部门依然出现连年亏损,终其原因我觉得有以:-卖不动,xperia,异军突起,智能机

优质回答:

来说说我的见解

前几年在平井一夫的带领下,索尼的各个业务部门都实现了盈利,唯独手机部门依然出现连年亏损,终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

1.有技术,不办事!各部门不愿意共享技术,哪怕在Xperia上看到了特丽魅彩、bionzx、G镜头这样的技术,但是也不会去优化到极致,毕竟手机是一个综合载体,大家都出力了,但是少一个把它整合到一起的牛人,这样的产品做出来能代表索尼吗?看看索尼电视、微单、游戏机、音频、耳机虽然不是绝对的霸主,但是在领域内TOP前列是毋庸置疑的。

2.手机摄影对相机业务的冲击,尤其是自家卡片相机的销量。手机的利润远低于相机,所以相机部门不愿意损失自己的利益来大力扶持手机部门。大家都知道成像系统非常依赖算法等技术沉淀,所以目前各家手机厂商在相机部门的投入都是巨量的。

3.除了自家的拍照不好外,系统Bug太多,优化不到位也是索尼手机体验差的原因之一,国行的机器用过的人都知道!

4.售价定位太高,只出旗舰机!但旗舰感觉又和别家的中端机性能差不多,价格还差的很多,自家的中端机器还比不过别人的入门机!所以说啥好呢,毕竟索尼大法!

5.传感器,本身传统强势业务,多年业务沉淀技术研发,业界公认的!索尼哪儿知这几年手机摄影发展迅速,手机换机潮如此快,搞得现在索尼工厂全年加班加点赶工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目前索尼手握cmos全球超过50%的份额,加上各手机厂商严重依赖传感器技术,并且还喜欢一个手机塞3.4个传感器,你说能不缺货吗,索大真的睡着都能笑醒!

说到最后讲讲未来,听闻新上任的总裁已经把索尼移动部门已经和相机部门整合了,大家都在一个部门了,技术交融肯定会比以前好。手机是索尼绝对不会放弃的一个产品,哪怕亏损也要做下去,毕竟移动终端的潜力太大了。One sony 的愿景也离不开Xperia。


其他网友观点

索尼的摄像头传感器可以说,一招鲜吃遍天下。

其他网友观点

异军突起这种描述并不正确。

Sony的移动小尺寸cmos市场一直是稳坐头把交椅的,其在移动设备cmos领域的技术积累几乎达到了垄断地位。

Sony的cmos品类多,尺寸全面,而且真对不同的产品等级提供对应的产品线,细分到位。每一种cmos能够提供的色彩表现、高帧率捕捉等等的参数均有所不同,所以每个品牌采用不同cmos即使使用同样的调校方式,其产出的照片也会有所不同。而Sony本身提供的真对cmos的调校是业界标杆级别的。

目前cmos市场也属于半导体硬件行业,入局门槛很高,所以竞争者少,Sony可以牢牢把控住这块市场。

Sony的手机业务退步主要来自系统设计方面,并没有表现出国产手机所大肆宣扬的所谓的黑科技。但是在cmos领域Sony一直是最重要的供应商。

其他网友观点

您好,索尼做手机纯属是做的玩的。


尽管索尼手机销量很差,但不排斥索尼手机做的不错。但是,可能在大陆的市场卖的不好而已。但索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CMOS供应商,索尼在手机摄像头CMOS方面还是处于行业的领先水平,甚至在产量有限供应紧张的时候,其他手机厂商都要看索尼的脸色。


同时目前大多数的中高端手机均采用索尼的IMX传感器,目前索尼至少还可以自豪的说,目前世界上只有两种手机摄像头,一种是索尼家的,另一种是其他。

不光如此,SONY拥有最好的手机摄像头,优秀的音乐Walkman,最好的娱乐平台PlayStation。

简单来说就是拍照、HiFi、游戏。


所以做手机这块,只是不想与其他厂商差距太多做的玩呢。

其他网友观点

手机是2C产品,传感器是2B产品。有好技术不一定能设计出好的消费产品。Sony的工艺技术没啥好怀疑的,Sony的硬件水平也没有啥好怀疑的。单拿手机来说,外观硬件也算独树一帜,但是,手机的灵魂,也就是软件和系统,实在是够勉强的。没有极大热情的人,还真是不会买Sony手机。

Sony还是没认真,相机啦,电视啦,耳机啦,音乐播放器啦,当然还有ps,都很好,手机没道理做不好的。小众的产品也在坚持,手机不会放弃吧。



其他网友观点

索尼的感光元件是业届执牛耳者,无论是相机还是手机的。由于研制感光元件、相机的公司与手机公司是兄弟关系,而且间接构成竞争。如果索尼手机成像追上其中低端微单,索尼中低端相机就不用卖了。现在手机流行多镜头,索尼制造手机感光元件加班都忙不过来,赚翻了。Xperia可以用索尼最好的感光元件,但算法等又要靠手机公司自己,大哥才不帮你。这才是索尼手机摄影不咋的的根本原因。

其他网友观点

对数码产品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句话:索尼大法好!

当索尼的粉丝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往往带有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可能是得意,也可能是反讽。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承认,在电子数码产品领域,索尼的确是很强大的。

索尼的产品非常多:笔记本电脑、游戏主机、单反、微单、电视等等,当然也包括智能手机。

不过现在,手机算是索尼的短板。除了在日本本土有一点市场以外,海外只有索尼的死忠粉才会买。

原因嘛,说简单也简单,那就是不够优秀。小编没有用过索尼的手机,不过根据网友的评论,索尼的手机各方面都没什么优势:

配置一般;设计一般;系统一般;价格还很贵。

这些缺点,都还可以理解,但是为什么索尼手机的拍照,也并不出色呢?

众所周知,索尼的摄像头是数一数二的,全球很多手机厂商都是使用索尼的摄像头。比如小米9,就使用了索尼IMX586的镜头,从而一举在DXOMark上拿到了第四名。

华为是做通信的,所以华为的手机信号很好;

三星的屏幕很牛逼,所以三星手机最大的优势也是屏幕;

但是索尼呢,有这么牛逼的镜头,但是用在自己的手机上的时候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DXOMARK排行榜上,都见不到索尼的手机。

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了:索尼的相机优化技术没做好!

其实,索尼并不是没有相机优化的技术——索尼的相机不就做得很好吗?原因在于,索尼公司的内耗很严重:索尼手机属于移动部门,而相机调教技术归属于索尼影像部门。

索尼影像部门不想给移动部门相机技术,是因为不想让手机跟微单相机有一样的拍照体验,怕影响微单的销量。

这当然不是索尼高层想看到的。

今年索尼就费尽心力,打造了一款最强的手机:索尼 Xperia 1。

索尼 Alpha 微单相机最核心的技术移植到了索尼Xperia 1中;

HIFI数码播放器部门将索尼 Xperia 1的音质调教到最佳;

电视机部门带来最先进的Bravia X1 for Mobile 影像引擎和 4K HDR OLED 显示屏;

游戏部门也为索尼 Xperia 1 带来热门游戏的专项优化适配。

索尼Xperia 1正面使用一块6.57英寸的4K HDR OLED屏幕,屏幕比例为21:9,这是全球第一款4K OLED手机屏幕;

在相机参数上,该机采用1200万像素广角镜头+1200万像素人像&长焦镜头+1200万超广角镜头的相机组合,前置使用800万像素摄像头;

性能方面,索尼Xperia 1搭载高通骁龙855移动平台,辅以6GB RAM+128GB ROM内存组合,使用3330mAh电池,支持杜比音效和NFC。

不过,这款手机的纸面实力的确还不错,但是销量估计也就那样,至少国内应该还是不怎么会关注,一来价格太高了,二来索尼的系统UI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其他网友观点

近年来,尽管索尼已竭力推销无锁和不捆绑 SIM 卡的设备,但 Xperia 系列智能机在移动设备市场的表现还是让人感到遗憾。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无论您购买了 iPhone 还是 Android 智能机,多少又绕不开该公司半导体事业部的相机传感器。

在供应链的控制上,三星算是行业内的佼佼者,因其贯穿了显示面板、存储、电池等一整套业务。

【图自:Sony,via SlashGear】


好消息是,至少在相机传感器领域,索尼还是相当值得拿出手的。尽管各个厂商都有自己的软件优化方案,但核心组件均多来自索尼的生产线。

随着单个设备上的相机数量的爆发式增长,这已经对索尼的产能提出了新的挑战,甚至该公司不得不继续在假日期间维持生产线的运行。

部门主管 Terushi Shimizu 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称:即便如此,还是难以满足该公司客户的旺盛需求。

在盈利能力方面,半导体业务也仅次于 PlayStation,为索尼贡献了高达 86% 的营收。

有鉴于此,该公司计划在日本长崎建设新工厂,但要到 2021 年 4 月才能生产传感器。在这之前的资本支出,将是本财年的两倍多。

除了传统优势的相机传感器,索尼还在积极开发新的类型,比如近年开始流行的飞行时间(ToF)传感器。其通过激光反射来获知 3D 场景信息,以创建区域内的深度图。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有望在将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比如让 App 开发商将数字图形与现实世界叠加起来。

有报道称苹果正在准备具有 ToF 功能的新款 iPhone 机型,且有望在 2020 下半年到来。此外,相同的传感器技术可被用于增强现实(AR)头戴式装置,比如传闻已久的苹果智能眼镜。

此前,厂商们一直在摄像头传感器的像素数量上做文章。但现在,大家已经更加关注成像品质和特色功能,比如混合光学变焦和计算摄影。

有趣的是,传说中即将到来的三星 Galaxy S11,将再一次掀起旗舰智能机的像素大战,因其有望配备一颗 1.08 亿像素的摄像头。

最后,索尼在上月组建成立了一个新的全球 AI 部门,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和其它技术来改善不同的业务领域,传感器和成像部门显然最为受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