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逵用刀杀四只老虎和武松徒手打死一只虎谁的难度大?


推荐语:武松空手打死一只老虎,和李逵持刀杀死四只老虎,哪个难度高?以前拍新水浒的时候,剧组的动作指导说,正常人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是杀不死老虎的,于是安排武松用匕首杀死老虎(当然,这一段播出后引起争议,于是剧组只能重新删改) 最近重温《水浒》,里头有两场著名的打虎案例。一次是武松醉酒后,空手打死一只饥饿状态的大老虎 另一次是李逵的母亲被吃了后,愤怒的情况下持刀杀死4只老虎(虎爸虎妈,和两只小老虎,刚吃饱的情

优质回答:

武松和李逵生活的那个时代,老虎基本上只是吃小动物,所以喝酒就能打,喝醉酒助了兴更容易打死。现在的老虎全是吃人的,进化程度早已脱离了原生状态,而且学会了人类的伪善和化妆,基本上不容易落网,打着的可能太小太小,并且不太可能打死了。

其他网友观点

武松打虎,李逵杀虎,虽然都堪称英雄壮举。但一“打”一“杀”,一字之差,动机、过程、难度就截然不同了。

景阳冈武松打虎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讲了武松打虎的故事,武二郎景阳冈拳打白额吊睛猛虎的英雄事迹,在施耐庵的笔下活灵活现,成为广为流传、儒妇皆知的经典传奇。

施耐庵写这回书,并不是直接让武松与老虎交战,然后一顿暴拳将老虎打死。而是以一个完整、曲折、惊险的故事,从头至尾讲了一段英雄打虎的故事。

三碗不过冈与十八碗“透瓶香”

这回书从武松思念哥哥武大郎,在横沧郡柴进庄上告别前往清河县探亲写起,路过景阳冈与老虎不期而遇,为保全性命不得已打死了一只猛虎。武松原本就没有打虎的故意,更没有主动去找老虎的麻烦而见义勇为、为民除害。更为奇妙的是,如果没有回目“景阳冈武松打虎”的预先提示,读者大概也不会预想会有这么一段好看的文字,为阅读带来无穷的乐趣。

书中写道,武松在柴进庄园外的酒店与宋江结拜为兄弟,然后与宋江、宋清兄弟二人分别,穿了一领新衲红绣袄,戴着个白范阳毡笠儿,背上包裹,提了哨棒,独自一人踏上了归乡之途。

却说武松行了几日,来到了阳谷县境内,武松打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但是,施耐庵并不着急写到景阳冈的事情,而是从一个酒幌子来预设悬念。这一天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远远望见一家酒店。这家酒店竖着一个酒旗,上面写到“三碗不过冈”。这个酒幌子武松看了不解其意,大概初读《水浒传》的读者也感到很好奇,于是,书中人与看书人都来了兴趣。

进得店来,武松大快朵颐,甩开腮帮子吃肉,敞开酒囊子喝酒。但是,店家却只愿意卖给武二郎三碗酒喝。武松不明白,以为店家怕他付不起酒钱。此时,店家才揭开“三碗不过冈”的意思。原来,这家酒店酿造的酒与众不同,酒性很烈,叫做“透瓶香”“出门倒”,一般人喝了三碗就醉了,而且醉得走不了路。

此时,施耐庵还没说老虎的事情,只渲染武松的酒量。当时,武松已经喝了三碗,头不晕、眼不花、脚下没发飘,嘛事没有。武松嚷嚷只要酒喝,店家无奈又筛了三碗。武松吃过,还是不过瘾,再要三碗,扬言不让他喝足了,便要闹事砸店,武松就此连喝了十八碗酒。放下酒碗,提了哨棒,武松起身便要出门赶路。出得门来,武松果然没醉,嘴里还奚落“三碗不过冈”。此时,依然没提老虎的事情,看官们只顾佩服武松的酒量了。

阳谷县榜文吓着了武二郎

武松出门准备上路,店家追了出来,要留下武松。武松哪里肯留?于是,店家告诉武松,阳谷县出了榜文,告示百姓景阳冈出了一只白额吊睛猛虎,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巳过了午未三个时辰,就得等候三二十人一起过冈。店家好意留武松住上一晚,以免被老虎伤了性命。

武松根本不信店家的话,仗着酒性只往景阳冈上奔,还拿“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

武二郎真的不怕老虎?约莫走了四五里路,武松来到景阳冈下,却见一颗大树被刮去树皮,上面有几行字:“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於巳午未三个时辰结夥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依然不信,心里寻思这是店家为留客人住宿,写着吓唬人的。

大约到了下午四点左右,武松走到一座山庙前,庙门上正贴着阳谷县的告示。这张告示上分明写着:此山有虎!

武松这次相信店家的话是真的,当时“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却又怕店家耻笑他不是好汉。于是,仗着十八碗酒胆和七分侥幸心理,硬着头皮上了景阳冈。

武松还是很怕老虎的,但是,武二郎自从进了酒店就一直显示自己的好汉本色。店家告诉他酒很烈,只能喝三碗,他偏要显出与常人不同的本事,喝了十八碗。虽然武二郎的是英雄好汉,但在老虎面前也需“酒壮怂人胆”。经过施耐庵这一番铺垫,武松就不得不硬着头皮与老虎一搏了。这样的打虎真实可信,武松的形象真正的立起来了。

武松打虎惊心动魄

上了景阳冈,当时也不过酉时头,大概也就下午五点多钟。施耐庵交代,这时正是十月(11月份)天气,夜长日短,天黑得早些。假如武松大步流星的赶路,说不定就不会碰到老虎了。但是,偏偏酒劲发作,武松脚底发飘,踉踉跄跄汆进树林,倒在一块大石头上昏昏欲睡。此时,一股凉风吹来,一只白额吊睛猛虎跳了出来。云从龙,风从虎,这只猛虎来者不善,直扑武二爷。

武二郎果然是人中龙凤,醉眼迷蒙中瞅见大虫从半空中扑来,吓出一身冷汗,酒劲也从冷汗中被逼了出来。这才是真武松,肉身凡胎哪有不怕老虎的。后来就很多文学作品中写到凡人跟老虎干仗的英雄,都不如《水浒传》写得真实。唯一值得一提的,应当是《林海雪原》杨子荣打虎。当时,杨子荣是躲在大树后面,架着小马枪迎战。但是,东北虎威风凛凛,杨子荣吓得瑟瑟发抖,枪都几乎控制不住了。

武松一个翻身躲到了老虎背后,破掉了大虫的第一个绝招“扑”。施耐庵继续细致描写,说“那大虫背後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老虎第二个绝招“掀”又没干翻武松,直气得暴跳如雷,祭出第三个绝招“剪”,“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二爷何等机灵,又是一闪而过,把老虎的三个绝招全部化解,取得了三个回合的全胜。

破掉老虎的绝招,武松便开始了强力反击。因为是面对百兽之王,武二郎几乎激发了超自然的能力,一条哨棒竟然将树枝劈断,因为用力过猛,哨棒也被打成两折。估计很多读者都会设想,假如这一棒打中目标,老虎可能早就毙命了。但是,施耐庵却不让老虎死得如此之快,必须让武松再展示一番天生神力和过人的胆略本领。

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这么大一只猛虎,力气肯定比人要大得多。而武松却揪住老虎头顶的虎皮,将虎头按在地上,这种神力真的是无法想象。此时,武松的脑海中大概已经不是在打虎,而是在搏命,一旦松手,虎口边逃生便就很难了。武松不敢丝毫松懈,使尽平生气力不让老虎动弹,还腾出一只脚朝老虎猛踢。老虎气得要命,两只前爪在地上刨了一个坑,这下反倒帮了武松大忙。武松乘势将虎头按进坑里,让它呼吸受阻。于是,老虎便“没了些气力”。这时: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老虎不再动弹,武松担心它没死,又找来半截哨棒,往虎头上猛打。眼见得老虎死翘翘了,武松便想把它拖下景阳冈,哪里还拖得动?武松使尽了洪荒之力,老虎死了,自己的气力也消耗殆尽。这也是没了对手的自然放松,假若老虎还没死,武松肯定还有力气与之继续战斗。

施耐庵见过老虎吗

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谓空前绝后,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第一恐无人超越。施耐庵又是如何把这一场人中之王与百兽之王的战斗描写得如此真实,又是如此细致精彩的呢?难道施耐庵自己有这方面的经历?这个无从考证。

或者,施耐庵见过白额吊睛猛虎?因为施耐庵的生平经历也无法考证,他是否见过真老虎,也难以认定。古代虽然时有虎患,但猛虎出没山林,轻易不为人所见。现在有动物园,要写老虎可以买门票近距离观察。绿野老道曾经坐在有铁笼子的吉普车内,近距离看过老虎,那种威猛之力实在令人胆寒。施耐庵即便见过老虎,也不可能得以细致观察,研究出老虎的性情,估算出老虎的武力值,“扑、掀、剪”的绝技是绝难观察到的。

在这场人兽大战中,施耐庵不断变换视角,老虎、武松都是主角,也都是客体。也就是说,施耐庵一会儿把自己想象成老虎与武松较量,一会儿又幻作武松,设法干掉对面的猛兽。这种交替转换的角色移位,在非常紧张刺激的瞬间,完全是内心交织的左右互搏。惟其如此,才能将老虎拟人化,有武力、有智谋、有脾气。老虎并不是被动的被打,武松也不是主动的挑衅,在寂静的山林里,两强狭路相逢,一番斗智斗勇,武松代表人类赢得了一场旷世对决的大胜。

施耐庵心中有虎,故而才幻化出景阳冈的白额吊睛猛虎。

猛虎扑食,这便是“扑”。铜头铁尾豆腐腰,头尾相顾,都能要人性命,这便是“掀”。尾如铁棒,横扫而来,这便是“剪”。猛虎的三绝招,是它称霸山林的立身之本,也是摧残百兽的致命利器。

施耐庵绝没有跟老虎过招的经历,但武松打虎却来自于一段比较真实的英雄事迹。景阳冈上的武松,原型就是杭州知府衙门的提辖武松。真实的武松同样打死了一只猛虎——蔡京之子、杭州知府蔡鋆,当地百姓称之为“蔡虎”。武松刺杀了“蔡虎”,不久就死在了牢中,当地人们感谢他为民除害,立碑以记之。

同样,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所讲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也是赞扬武二郎为民除害而受到官府表彰、百姓崇拜。

这便是《水浒传》武松打虎的含义所在吧。

李逵沂岭杀四虎

李逵杀虎经过

李逵不是打虎而是杀虎,第四十二回“假李逵剪径劫单身  黑旋风沂岭杀四虎”中讲得明白,李逵回家接老母亲上山,背着双目失明的母亲走到沂岭之上。偏偏此时,李逵母亲口渴要讨水喝。黑旋风起先安慰母亲,等下了岭遇有人家,便讨水喝。怎奈老母亲口渴难耐,一路之上催得甚急。

孝道之极的李逵忽然听到溪水潺潺之声,便把母亲安坐在岭上的大青石上,自己盘过两三处山脚,寻声找到了溪流。但是,李逵却没带盛水的用具。急切之下,远远见山顶上有做庙。于是,李逵上了山顶寻找盛具。李逵进了庵,也不去寻找破碗灯盏之类的用具,而是直接拔掉了殿前的一只石香炉。

李逵将香炉洗刷干净,盛了水扛上岭来。此时,李逵母亲却不见了。黑旋风大声呼叫,四处寻找,终于发现了血迹。李逵顺着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一条人腿。原来,老母亲被老虎夹到洞里吃掉了。

李逵非常愤怒,挺起朴刀杀掉了两只小老虎。这两只正在吃人的老虎毫无抵抗能力,李逵一刀一个结果了它们的性命。这黑旋风还不解恨,深入虎穴,寻找元凶母大虫。拔出腰刀将母大虫杀死。这个过程也很简单,施耐庵是这样写的:

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戮,正中那母大虫粪门。

李逵再用力一戳,刀没入老虎肚中然后负痛逃走,自然也就没命了。母老虎逃走,迎面又来了一只白额吊睛猛虎,跟武松景阳冈打死的那只一样。不过,这只老虎还没来得及“扑掀剪”,就被李逵一朴刀结果了性命。

李逵杀的是一家子老虎,这跟他挥舞一双板斧不分良贱的杀人性格如出一辙。不过,这次杀的这一家在当时看来,却也是为民除害,与武松的行为大同小异。

李逵为何用香炉盛水

从李逵杀虎的过程看,他所带兵器有两件,一件是长柄朴刀,另一件是腰刀。腰刀是有刀鞘的,李逵在溪边找不到盛水的用具,为什么不用刀鞘呢?大概是舍不得杀人工具罢。而且,尽孝之人不能带杀气,所以,施耐庵没让李逵用刀鞘盛水解母亲之渴。

李逵所到之庵有个名称,叫做泗州大圣祠堂。泗州大圣又称泗州佛,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神仙,属于婚姻神。传说他为西域僧人,世称"僧伽大师",是观音的化身。施耐庵为何要在此处以这个符号与李逵取水挂上号呢?

李逵没有进祠堂的大门,到里间去寻找盛具,而是直接拔掉了前面的石香炉。这并非李逵的一时性起,也不是凸显黑旋风的憨态可爱。施耐庵在李逵故事中,有两处写到与佛教有关的事情。一次是沂岭杀虎,一次是劈杀小衙内。施耐庵这样的暗示是,如李逵这等“天杀星”,必须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而在沂岭取水这件事情中,李逵拔掉了供奉婚姻之神的香炉而去行孝,绝对是一种非常辛辣的讽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李逵断了婚姻之神的香火,自己的香火也必定断了。这样的人行孝,是不是很有点怪怪的味道呢?

李逵杀虎是讽刺李逵母亲吗

我觉得不是。李逵母亲因思念铁牛,双眼哭瞎,每天坐在床上念佛祈祷儿子平安。但是,李逵却在外为贼,杀人放火,干着与老母亲相反的事情,这也能算是孝道?

绿野老道曾经在《隐水浒》中讲宋江时,讲到“黑三郎”、“孝义黑三郎”都不是指宋江,而是要“黑”宋徽宗。宋徽宗在继承皇位时,排序第三,原本没有绝对的机会。但老太后力排众议,说他很孝道,这样,端王才顺利登上皇帝宝座的。但是,宋徽宗败送江山,愧对列祖列宗,是极为不孝之人。

宋徽宗弘道抑佛,毁坏佛经,破坏佛家寺庙。而在李逵杀虎之前,放着诸多盛具不取,反倒舍近求远,爬上山顶毁坏佛具,招致母亲被老虎吃掉。倘若李逵不去山顶取石香炉,就地取材得了解渴之水,老母亲很可能就不会被老虎吃掉了。这一段故事,似乎也隐藏着施耐庵的曲笔深意,所要讽刺的是李逵这等忤逆之人。

李逵杀罢老虎,收拾老娘遗骸,埋葬在泗州大圣庵后,也算是一种忏悔吧。

武松打虎、李逵杀虎之比较

前文说了,一打一杀,两者的动机、过程、难度截然不同。经过一番分析,这二人与老虎的奇遇经历,境界也大不相同。

武松打虎是自保 李逵杀虎是报仇

武松一路行来,英雄胆气,自己把自己逼到了危险境地,为保性命唤醒自身潜能,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而这只猛虎恰恰又是喜欢吃人的老虎,武松可谓真正的为民除害,做了一件利己利人的大好事。

李逵杀虎则是为老母亲报仇,也借此发泄自己的愤怒。而且,李逵母亲之所以被老虎吃掉,很大程度是自己无意中的过失行为造成的。李逵是因为李达的举报,背着母亲连夜逃命的。出门之前,李逵并没有跟母亲讲明要去哪里,而是诓骗老人说自己做了官,接母亲前去过好日子。不由分说,背起瞎眼老娘走小道逃跑。

假如李逵讲明要去梁山泊,会随李逵走吗?假如老娘不肯跟铁牛走,还会被老虎吃掉吗?生活在沂岭之上,并无吃人血债的老虎一家,因为李逵的不忠不孝而送了性命,李逵杀虎,道义上不如武松高尚。

武松凭武力打虎 李逵借兵器杀虎

武松打虎的难度绝对比李逵杀虎难度大得多。所以,施耐庵放出平生本事,为我们留下了一段千古不朽的打虎故事。而李逵杀虎的过程并不复杂,先是用长长的朴刀杀死了几乎没有抵抗能力的两只小虎。然后,在虎洞里刺死了难以施展的母老虎。那只白额吊睛猛虎,也是被一朴刀戳断气管而毫无反抗能力,登时毙命。同是白额吊睛猛虎,死在李逵刀下的这只简直冤死了。

在李逵的生平事迹中,杀虎经历并不广为人知,因为有武松打虎的反衬,不仅李逵杀虎不足一谈,后世很多打虎的故事都无法超越武松,“打虎英雄”的美誉乃是武松的专利。况且,李逵是用刀杀,也是在清醒的情况下,怀着愤怒而杀死了四只老虎。武松则是在大醉之下,凭借天生神力,拳脚相加,灭掉了吃人的老虎。

沂岭死虎虽然也吃人,但在施耐庵笔下,绝对不如景阳冈猛虎凶悍。阳谷县告示说得明白,景阳冈新来一只猛虎专门伤人性命,店家也说,这只大虫已经伤了三二十条人命了。这只老虎危害甚大,县衙招募猎户也奈何他不得。所以,武松打虎的难度要远远超过李逵杀虎。

打虎的影响武松秒杀李铁牛

武松打死那只为非作歹的猛虎,景阳冈周围的百姓、往来客商便得到了平安,就是被县衙责打的猎户,也因此免除了这等要命的劳役。武松被当做英雄而受到县衙的表彰,荣升为都头。百姓也非常敬爱这打虎英雄,武松美名流传至今。

李铁牛杀虎,杀过了也就杀过了,不仅无人表彰他,还被李鬼老婆举报,成了沂水县的阶下囚,连累梁山兄弟救他。李逵得救后,立即恢复杀人本性,不管是谁,一路砍杀,竟然有三十多人死于李逵的朴刀之下。救他的朱贵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声喝道:“不干看的人事,休只管伤人。”

李逵如此滥杀无辜,伤人性命,与景阳冈猛虎有何两样!所以,这一回书的结尾这样写道:

有分教:梁山泊内添双虎,聚义厅前庆四人。

施耐庵曲笔深意,值得深思。


说明: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立删

其他网友观点

我认为武松打虎的难度系数大于李逵,因为武松打虎之前作者为了表现武松打虎的难度,在气氛与笔墨上下足了功夫,用不少文字宣染了吊晴白额虎的可怕以及武松豪饮之后的胆量爆棚。再加上老虎的突然袭击与武松的赤手空拳更是把难度系数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但相比之下李逵手执板斧寻虎报仇雪恨这本身在思想上做足了准备,与突然性和手无寸铁在气势上不能同日而语,因此我认为武松打虎难度高于李逵,这与打死老虎的数量无关。

其他网友观点

量上肯定是李逵来得大,两大两小,但从难度上说肯定是武松难度大,武松是喝醉了酒休息时遇虎,是以无备对有备,李逵是老娘死了要报仇,是万分清醒的有意寻虎。从武器上来说,武松是赤手空拳,李逵是全副武装,武松用尽全身力气打死的虎李逵一刀就捅死了,难度差别太大了。

其他网友观点

难度大的应该是武松,因为他喝醉了酒。基本上应该是空手赤拳,因为哨棒不小心也打断了。李逵,有板釜和朴刀,也没有喝醉酒神志是清醒的,最重要的是李逵就是杀虎去的,目标很明确

其他网友观点

当然武松厉害,好比拿个大锤砸烂墙很多人都可以,你用拳头去砸试试。

其他网友观点

严格来说,都不容易,细化的分武松空手难些,李逵是拿的朴刀,情况好点。

其他网友观点

赤手空拳和用武器一样?

其他网友观点

不一样因为施耐庵认为武松比李逵厉害。

其他网友观点

知道为什么武松打虎一直传颂,但是却很少听说李逵打虎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